X 关闭
读懂广州第七十九期
【资料图】
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。
广州,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,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,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。《粤韵周刊》,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,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,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;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,读懂今天,读懂广州,由此坚定文化自信。
在我国著名侨乡广东江门,有一种特殊的建筑群——侨墟。如今,江门有百处侨墟,每一处都是碉楼、洋楼、墟市并存;它们保留了岭南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,又充满异国情调,既折射出岭南水乡的风韵,又让人彷佛置身于欧洲小城。
顾名思义,侨墟是特别的墟市——既是地方集市,又是海外唐人街商品来源地。追根溯源,侨墟是时代的产物: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,一代又一代出洋谋生的华侨在海外艰辛打拼,积累了一定资金后,在家乡投资建造侨墟。一处处古老的侨墟,体现了五邑华侨、华人坚忍不拔、爱国爱乡的“家国情怀”;承载了海外华侨、华人的“根、魂、梦”。
侨墟,留下了烟火,留下了乡愁!
江门开平市赤坎古镇拥有全国规模最大、界面最连续、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,被誉为“天然影棚”。
情谊长
广府人出海第一港 亦是华侨魂牵梦萦处
爸爸去金山 快快要寄银
全家靠住你 有银好寄回
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侨墟树立着一块石碑,上书“广府人出洋第一港”几个大字。160多年前,五邑地区的华侨就是在这里登船出发,坐船经广海湾等地到达香港,再横渡太平洋,去异国打拼。
台山市博物馆原馆长蔡和添将海口埠的历史对记者娓娓道来:海口埠是当年广府人出洋的港口,又是华侨落叶归根的地方,海口埠也是最古老的侨墟之一。而端芬镇依河建成的侨墟有海口埠、梅家大院、西廓墟、墩寨墟、山底墟、成务墟、上泽墟和庙边墟等;在北边沿潭江还建有冈宁、大江、公益等侨墟, 并一直延伸至开平赤坎古镇。
如今,海口埠侨墟还有100多座三层洋楼,排成两排,中间的通道曾是集市。今年九十多岁的陈婆婆从小居住在海口埠,她曾向记者讲述海口埠侨墟的故事:早期,海口埠只是一个小码头,十户人家在此以打鱼为生,故又名“十户墟”。这里是经内河出海的必经之路,清代后期,很多台山人从这里坐木船,漂洋过海谋生。他们把积攒下来的辛苦钱汇回家乡置业,这些家书、汇款被统称为银信(侨批)。后来,随着银信数量剧增,一些经营银信、邮局、洋杂的店铺渐渐成行成市,至20世纪20年代,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侨墟。
“家书是向家人报平安的信物,汇款是用来建造碉楼、洋楼、墟市的。”陈婆婆还哼唱起民谣:“爸爸去金山,快快要寄银,全家靠住你,有银好寄回。”据她回忆,海口埠侨墟兴旺时有126家店铺,其中有大量银号,故又称“银行街”。“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被称为‘巡城马’的邮递员,从海口埠把银信送到千家万户。”
赤坎古镇的老建筑。(资料图片)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卓达 摄
溯渊源
华侨海外打拼攒下血汗钱 寄回乡投资建设故土家园
侨乡台山处处见侨墟
一砖一瓦俱是家国情
陈婆婆哼唱的台山民谣让人动容,迈入海口埠侨墟主街上的银信博物馆,一份份文档、一张张图片、一封封泛黄的侨批,让人对第一批台山出洋华工的艰辛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。这些珍贵的档案记载了他们在美国、加拿大兴建太平洋铁路时洒下的汗水、为当地所作出的贡献;记载了他们节衣缩食,把血汗钱寄回家乡建设侨墟的故事;记载了他们捐资支援抗战、英勇献身的事迹;还记载了他们在新中国建设中作出的贡献。
台山是著名侨乡,台山籍华侨大多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。1848年,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,引发淘金热,许多台山人纷纷前往当地挖掘金矿。
19世纪中叶,美国首条横贯大陆的铁路——太平洋铁路动工,从1864年至1869年,约1.7万名华工前去筑路。到工程后期,中国劳工在所有工人里已占八成以上,其中大部分来自台山地区。
大批华工在异乡挥洒了汗水,却得不到承认。据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一知考证,美国于1882年推出《排华法案》,立法限制华人入境,海外台山侨胞有感于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,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,许多华侨将海外打拼多年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带回家乡,用于发展商业和教育。
张一知说出的一连串数字,让记者真切感受到了华侨的家国情怀。1929年以前,台山每年的侨汇约有千万美元,占全国侨汇总数的1/8,1930年更猛增至3000万美元左右,几乎占全国侨汇的1/3。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,大量侨汇纷纷用于投资建设侨墟。江门的百座侨墟,多在这一时期建成。
这些台山籍华侨学习了海外文化、教育、公共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,回乡后投资建设侨墟,这些知识都有了用武之地。侨墟的建筑群具有中西融合的风格,传统的青砖墙配上巴洛克式的立柱、拱形的廊窗、凹凸有序的小阳台,点缀着色彩缤纷的彩色玻璃,精致处让人惊叹。
台山多侨墟,正所谓“十步一侨物,百里一侨墟”。当时,几乎每个侨墟都是一个中心消费墟集,商号林立,茶楼饭店、苏杭布匹、金铺银号、华洋杂货、百货山货、油糖酒米……一应俱全。
此外,侨墟内还有医院、学校和其他公共机构,这又是台山华侨的一大创举。华侨谭蔚亭就是个中翘楚:早在1928年,谭蔚亭就在台城开设同声电话公司,办理台城公众电话业务;他还力促取消公路独家经营权,以促进公路交通的发展,被誉为“台山公用事业奠基人”。
台山多侨墟,背后是台山华侨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。用台山市博物馆原馆长蔡和添的话来说,包括台山人在内的广府人勇于进取,跨越重洋,积极到海外拼博,积累了宽裕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后,思乡报国,回馈家乡。一座座侨墟,正是对其珍贵情感的历史见证。
建侨墟
新宁铁路旁崛起“骑楼之城”
“火车一响黄金万两” 铁路通车推动侨墟崛起
“火车一响,黄金万两!”台山侨墟的崛起与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——台山新宁铁路通车息息相关。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进说,随着台山新宁铁路通车后,人流物流畅通,推动了侨墟崛起,1920年至1937年间,新宁铁路建成,大批华侨回乡投资建设,新宁铁路沿线一座座侨墟趁势崛起,依托火车站,邮局成了侨墟的“心脏”,侨墟与铁路,就这样相生相依,互相成就。
新宁铁路的创建者陈宜禧是一个传奇人物。他出生于台山市斗山朗美村,远赴美国后,在西雅图火车站当过清洁工、筑路工,遍尝辛苦。靠着“顶硬上”的劲头,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,渐渐成长为技术人员,并积累了资金,组建了广德公司,包工承建北太平洋铁路工程。
1904年,陈宜禧回到家乡台山,提出建设新宁铁路计划。1906年初,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准予新宁铁路立项兴建,在家乡民众和华侨的大力支持下,陈宜禧出任总办,提出“不招洋股,不借洋款,不雇洋工”的“三不”主张。1906年5月1日,新宁铁路正式动工,1909年通车,从台山斗山至江门北街,全长100多公里。铁路开通后,海外华侨欢欣鼓舞,大批侨汇如汩汩江水汇入当地,用以建设侨墟,大亨、台城、大江、公益等位于铁路沿线站点的侨墟随之勃兴。
此时,位于台城的“台城墟”迎来了好时光。早在19世纪末,这里就已形成墟市,从事农副产品交易,墟内也有华侨回乡开设的银号、诊所等,但当时街市的布局没什么章法。蔡和添说,铁路通车后,台城侨墟的建设规划出台,墟内“新宁市”、“西宁市”、西门墟三区联成一体。台山侨界另一位传奇人物——黄笏南在台城墟的建设过程中贡献颇大,他吸收国外先进城市建设管理经验,发起成立光兴公司,历时12年,将原来西门墟破旧的平房改建成骑楼,这里的气象为之一新。
骑楼的改造、商业街区的建设有完善的制度,台山工务局制定了骑楼建筑基本章法——骑楼商住合一,多为青砖墙硬山顶,高2至4层,其中临街部分多为西式建筑造型,中西合璧,特色鲜明。这些并肩联立而建、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连贯的骑楼建筑群形成了极富台山特色的“骑楼之城”。
新宁铁路通车后没多久,“西宁市”迅速扩建,建成了23条骑楼街段,柱廊连绵不断,街道宽阔,四通八达。
至20世纪30年代,“西宁市”云集了近百家经营华侨汇款业务的金融机构,被视为台山的“华尔街”,侨墟内有华侨回乡开设的银号、诊所等,被称为“小广州”。
侨墟既有岭南水乡的风韵,又让人彷佛置身于欧洲小城。(资料图片)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卓达 摄
吸纳现代城市设计理念 新兴侨墟注重百姓公益
近日,在公益侨墟发现了一个重达100斤的“千斤顶”,经专家考证,该“千斤顶”是百年前新宁铁路维修厂的“遗物”,它的作用是把火车车厢支撑起来,方便工人们在车底维修及检测火车。
上文提到的公益侨墟位于台山大江镇北部、谭江南岸,9条笔直的骑楼街纵横贯通全埠,街上以二至三层高的商住合一骑楼式建筑为主。公益侨墟的倡建者是旅美华侨伍于政,他有感于海外“崇楼峻宇,广道通衢,人影衣香,络绎相随”,向旅美华侨倡仪,兴建了公益侨墟。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伍炳亮是伍于政的孙子。聊起公益侨墟的过往,他如数家珍。他说,新宁铁路筹建之时,伍于政就向陈宜禧提出了铁路途经公益墟的建议。新宁铁路建成通车后,公益墟成了铁路沿线一个重要站点,依靠水路和铁路汇集的货流、人流,一跃成为台山仅次于台城的第二大城镇,被称为“纽约街”,又被誉为“小广州”。
“到了潭江,火车停下来。车轮没有动,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地移动了。这不是什么奇迹,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。”1933年6月6日,巴金乘坐火车,从会城来公益侨墟访问,写下散文《机器的诗》,生动地描绘了在公益侨墟码头轮船载火车渡江的奇观,成就了公益侨墟人文历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侨墟之所以取“公益”之名,就是为了体现“公共得益”的意思,侨墟选址在新会、开平交界处,“四乡民众均受益”。伍炳亮告诉记者,公益侨墟是台山侨墟规划建设的创新典范之作。兴盛时期的公益侨墟占地仅0.33平方公里,却有商号400余家,酒楼茶室10余家,可谓商贸繁盛,人畜兴旺。
伍炳亮说:“侨墟建成后,墟内一度出现了娼赌馆、烟馆等不良行业,侨商们为了保护乡民,没有只看眼前利益,一致倡议禁赌禁烟。”当时,伍于政等侨商邀请了振天剧社到公益侨墟演出戒烟新剧,在演出前,伍于政上台作演说,细数烟赌的危害。剧目演出完后, 侨商又当场向观众派送戒烟丸数百樽。最后,公益侨墟关闭了墟内所有娼、赌、烟馆,维持了良好的经商秩序。
华侨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办学上。他们为了让家乡子弟受到良好教育,在公益侨墟闹市区建造学校。1926年,伍于政、伍于翕、伍理周等开始筹建胥山纪念堂,并奔赴海外各地捐款,共筹集建校白银24万元。胥山纪念堂于1928年春奠基,1930年竣工。胥山纪念堂既是伍氏宗亲为纪念先人伍子胥建设的祠堂,又是教育子弟的学校,于1931年开始办学。台山市越华中学原址就设于伍氏胥山纪念堂,招收四乡子弟。
越华中学成立于抗战时期,在当时是省立学校,广州沦陷后,学生们搬迁至中山县湾仔乡,不久,中山县沦陷,该校遂于1940年2月迁至澳门,同年5月又迁至香港,8月再迁至江门恩平县城, 最后,越华中学搬迁至台山公益侨墟办学。
“1945年9月28日对于越华中学而言,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”,伍炳亮说,“当时,越华中学见证了日军投降,仪式就在教学楼二楼会议室举行。”越华中学是抗战时期成立的学校,又见证了日军投降的历史性时刻!
侨墟建设筹款引入股份制 规划先行功能分区宜居宜商
建造公益侨墟时,伍于政吸纳了西方商贸经营的先进理念,参照了美国纽约的城市设计,将埠内街道的排列确定为正方笔直的“井”字形。埠董局也从商埠筹办机构变身市政管理机构,更名为埠务公所。当时,伍于政等人还创新运用功能分区思想,规划了功能强大、四通八达的“人性化”墟场。公益侨墟内修建了修理火车和铁路的机器厂,建起了邮局、停车场、电灯厂、码头、长堤等设施,墟内马路宽广、屋宇整齐,还有医院和公园,成为集商务、生产、生活于一体的新兴侨墟。
台山侨墟还有一个特点颇为引人注目——它们大多是由华侨引入股份制,发起集股筹款而建造的。台山银信收藏家李柏达告诉记者,台山五十墟始建于1799年,是一个以墟日日期命名的墟集,农历逢五、逢十开设墟市。新宁铁路正式通车后,当地华侨及乡贤以集股形式筹款建设了这个命名为“新市”的侨墟,当时共计划发出1340股,每股5元,股东以股份投资的形式获得商铺以及其他分红。得知消息后,华人、华侨十分踊跃,或以侨批形式寄钱回来入股,或亲自回到国内参股。很快,一座横跨一河两岸的侨墟就建成了。
梅家大院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北岸,建于1932年,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《临时大总统》《让子弹飞》等电影曾在这里取景。广东电视台、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拍摄的反映华侨之乡的电视剧,也曾在此地拍摄。
虽名为“梅家大院”,但这里的楼房并非一家所有,只因当年这里的梅姓股东占了一半以上,才被冠以如此称谓。已故五邑大学教授、五邑侨史专家梅伟强的祖居正是梅家大院。据梅伟强考证,梅家大院建设发起人共有18名,建造时引入股份制,整个大院总共设有104股,其中梅氏家族共出资52股,占其总股本一半,为第一大股东。董事会对侨墟的经营活动进行了详细规范,大到经营决策、经营范围,小到摊贩位置,大家都白纸黑字,规定得明明白白。梅家大院还首次使用股份制将承建与经营分开,承建商本身不参与经营,承建者和拥有者的权责分得清清楚楚。
梅家大院建成后,俨如一座小方城,堪称当年台山侨墟中规模最大者。时光倒流近百年,这里人烟稠密、万商云集;河上,船只往来穿梭,岸边,商家叫卖声此起彼伏。梅家大院里,茶楼饭店一应俱全,金银首饰、五金日用等各类华洋杂货琳琅满目。
逛侨墟
传统集市与海外贸易融一体 全球“尖货”异域美食云集侨墟
繁荣墟市直接对接海外“唐人街”
侨墟既是地方集市,又是海外唐人街商品来源地,是对海外贸易的基地;有着墟日、习俗等独特的文化遗存,台山三九墟、五十墟均以墟日命名。台山人把“趁墟”叫做“等墟”,逢五逢十是五十墟的“墟期”,各路“民间高手”把五十墟当作展现手工制品的秀场。很多村民一大早把编织好的竹箩、竹篮、竹篸等带到集市里出售。墟市里摆满丝绸、药材、五金等华洋杂货,前来“趁墟”的人们挑挑拣拣,走走停停;洋车、小船间杂其中,盛满世界各地的“尖货”前来,又满载地道的中国商品而归。
海外唐人街直接从侨墟进货
台山侨墟还直接与海外“唐人街”通商。19世纪后半叶,在美加等地艰难谋生的海外华侨开始兴办商业,谋求自立自强。以美国纽约为例,华商1856年创办和记,经营药材杂货生意,货物直接从中国运来;广利、泰兴隆等亦为早期杂货店。1903年,梁启超游美,行抵纽约,发现“商店大小亦有数百家,自成一所谓唐人埠者”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唐人街以经营餐馆、杂货店、药材店为主,中国商品多从台山侨墟进货。
位于大江镇的陈边侨墟有一百多栋骑楼建筑,墟内主干道上有陈边火车站遗址,候车亭、售票窗保存完整,火车站背后是整齐划一的骑楼群,这里还有独具特色的集市广场。据台山佛家拳学会创会会长伍新雄介绍,墟内天德堂中药铺、岐生堂、保和堂、競生堂、百和馆等药材店都是华侨开办的,他们每次进货都要买上一火车皮药材,然后通过水运,运抵海外唐人街市场。
新宁铁路通车后,公益侨墟曾以经营丝绸闻名遐迩,墟内的苏杭街专门经营丝绸、纺织品,不少华侨从这里采购丝绸到国外;另外,从国外进口的钢筋水泥等也在这里交易, 远赴海外谋生的“金山伯”从这里坐船出海,也在这里登岸荣归。
公益侨墟既有绫罗布匹,也有进口西服。裁缝是华侨在外谋生的主要职业之一,原在海外从事裁缝生意的侨胞回乡创业,在公益埠开起了洋装定制生意,如宝昌隆、广生荣等,生意兴隆。当年的侨墟里,经常可以见到打扮光鲜亮丽的妇女,她们发型时尚,走过时还有淡淡的进口香水味。
梅家大院俨如一座小方城。
10多家茶楼日日爆满
在海外生活了几十年的华侨,把西方饮食文化带回了家乡。当年,人们在公益侨墟可以享用到各种西餐,以美式、英式最多,当地人对咖啡、面包、牛扒、猪扒、奶油、巧克力一点也不陌生。
“叹早茶”更是侨墟一大特色,早茶文化从广州传来,公益侨墟建有10多家酒店茶楼,如公益茶楼、中华酒店、中兴酒楼等。位于上海街的公益茶楼已经有120年历史,如今仍颇有人气。李文迁一家三代都是这里的茶客。他说,公益侨墟建成后,饮早茶成了当地人的习惯,三五知己相聚“叹茶”,“一盅两件”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公益侨墟人气兴旺,10多家茶楼日日爆满。“在茶楼里,最受欢迎的是虾饺、干蒸烧卖、叉烧包和蛋挞,早茶文化在侨墟延续百年时间,场面仍然火爆,现在还开设了夜市,一直到凌晨1时才结束。”
在台山大江侨墟,记者遇见了祖祖辈辈住在这里的老人雷锦均,他对粤剧情有独钟。据老人回忆,台山侨墟的茶楼常有粵剧表演。抗战期间,著名粵剧大师芳艳芬所在的剧团就曾来过大江侨墟表演,她在《木兰从军》中饰演花木兰。此外,红线女等著名粵剧大师也曾来这里演出。
保护活化
留住侨乡“根” 守住文化“魂”
1937年,公益侨墟遭日军轰炸,巴金曾经乘坐过的火车渡轮被炸沉,公益机器厂、火车站设施及众多商店统统被炸毁。1938年10月,为防日军利用铁路推进,国民政府于1938年12月12日彻底拆毁了新宁铁路。自此,台山侨墟失去了往昔的繁华。随着岁月流转,当年回乡建造侨墟的华侨及其后代,大多已再度移民,大部分的侨墟房屋人去楼空。
近年来,江门台山地区启动文化守护活化行动,100处沉睡日久的侨墟小镇焕发生机。一些废旧侨墟成为民宿、书画创作基地;一些偏远侨墟成为“书院”;一些侨墟小镇则成了“画家村”。
电影《让子弹飞》让作为侨墟代表之一的梅家大院蜚声海内外。台山开发推出了饶有特色的“侨”文化之旅:汀江走廊、水步冈宁影视城、斗山浮月洋楼。其中,汀江走廊将被打造成具有侨乡文化、田园水乡特色的“一镇四村一廊道”华侨文化生态走廊。
银信(侨批)被称为“穿越山海的亲情”,是华侨“魂”的载体。江门开展守“魂”行动,建成了“五邑银信多媒体数据库”,拍摄了《国宝档案:华侨故事——银信里的家国情》《跨越山海的家书》《新闻调查:寻找丁龙》《美国筑路华工》《金山客》等多部纪录片,解读银信(侨批)文化,弘扬爱国爱乡的华侨精神;开发了银信红包、侨批台历等文创产品,让银信(侨批)文化融入百姓生活。另外,出洋第一港——海口埠侨墟已建成“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”“世界记忆名录银信纪念地”。这里还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每年举办“少年中国说”等活动,一封封家书从这里寄往太平洋彼岸,增进了侨乡人民与海外乡亲的友谊。
侨墟成华侨华人文化交流活动重要平台
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。目前,江门从实施华侨华人文化保护工程、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任务。5月中旬,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江门举行,700多名海内外同胞济济一堂。
赤坎华侨古镇是由600多座中西合璧碉楼、骑楼组成,构成了全国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,有着“天然影棚”的美誉,在此取景拍摄的影视剧高达80多部,其中《一代宗师》更是闻名全球。
经过“修旧如旧”,赤坎华侨古镇已对外开放,展现二十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,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。
地处台山市中心的台城侨墟,如今成为历史文化街区,包括老城中心区和西宁市两个主要街区,这里的骑楼街道有40条,至今保留了大量文化历史建筑。如今,它已蜕变成为现代商业中心,但不少骑楼仍沿用旧时侨墟“前铺后库、上宅下店”的商铺形式,商贾如云、人流如织,延续着昔日的繁华。咖啡与台城这片历史文化街区有着100多年的情结,台山“唐人街”百年骑楼下、老街上,处处可见咖啡馆、文创馆、古董店。手捧咖啡的,不仅有20多岁的年轻人,也有70多岁的阿伯。他们在袅袅的咖啡香里,聊几句家常,百年侨墟的记忆,瞬间呼之欲出。
侨墟建筑:中西合壁杰作 碉楼洋楼并存
江门市旅游促进会秘书长何岩告诉记者, 广州与台山同在广府地区,当年有水路连接,两地的人员来往、商业贸易、文化交流历来紧密。台山侨墟内骑楼街建筑融合中西建筑风格,与广州上下九、恩宁路等地的骑楼建筑风格一脉相承。
台山侨墟特色集中体现在梅家大院上,骑楼式楼房是其最大亮点。108幢骑楼呈长方形排列,楼房的屋顶是中国传统硬山顶,砖墙瓦顶,“门面”及窗户、阳台等则采用了希腊、西班牙等地的建筑风格;墙上还砌有西方建筑中经常采用的山花装饰,有的呈三角形、长方形,有的呈圆孔型、曲线型,有的还有各种灰塑图案,极具建筑艺术价值。
梅家大院中间宽阔的空地与周围百余座整齐划一的骑楼相结合,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建筑空间。站在广场上环顾四周,可见高大的罗马柱廊、浑圆的拱券、精致的巴洛克山花,还有五颜六色的窗玻璃,让人仿佛来到了欧洲中世纪的集市广场。
何岩还表示,侨墟与广州骑楼最大不同之处在于:侨墟大多配有碉楼,便于居高临下防御外敌。碉楼的墙体比普通民居厚实坚固,窗户比民居开口小,设有铁栅和扇窗,外敷铁板窗门。碉楼上部的四角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,可以防范外敌进攻。
侨墟建筑精美的装饰清晰可辨。
“打卡”侨墟
梅家大院
即汀江圩华侨建筑群,位于端芬镇大同河畔,由当地梅、丘、曹、江等10余姓海内外乡亲集资兴建,由于梅姓股东人数占到一半以上,故有“梅家大院”之称。电影《让子弹飞》、电视剧《狂飙》均在此取景。
赤坎古镇
位于开平市,拥有全国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,在此取景的影视剧高达80多部。
台城墟
地处台山市中心,如今成为历史文化街区,包括老城中心区和西宁市两个主要街区,有约40条骑楼街道,保留了大量历史文化建筑。
公益埠
百年前,大江镇北部、潭江南岸这里是一个繁华的商埠。公益侨墟因新宁铁路而兴,9条笔直的骑楼街贯通侨墟,街道两旁涵盖商铺、教堂、学校、医院等建筑。
圆山墟
建成于1929年,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侨墟之一,完好的骑楼共有58栋,规划建筑商铺,引入西方“集市广场”的布局形式,整个圩场的建筑呈现“回”字型布局。
海口埠
广府人出洋第一港。初名“十户墟”。台山华侨落叶归根后建成,是最早侨墟之一。有维新街等店铺共126间,其中西隆街就有银号6家之多,被称为“银行街”。
冈宁墟
冈宁墟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,有两条骑楼街共102间骑楼,规划成纵横排列的T字形,连成长长的走廊,被《让子弹飞》《将军》《一代宗师》剧组选为外景拍摄地之一。
大江侨墟
20世纪初依水路及新宁铁路建成。100多幢洋楼皆为青砖灰瓦、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。每幢骑楼的正面均刻有名字,现在依稀可辨“光荣堂”“永安堂”等字样。
斗山侨墟
台山市侨乡文化旅游一大亮点,位于新宁铁路南端终点站,由斗山旧墟、西山市和蟹岗埠三个墟连成一片,成为台山七大历史商业重镇之一。
《广州日报》2023年8月9日6/7版
文、图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黄文生(除署名外)
出品/江永忠、许芳
策划/关雅文、冯镜明
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:苏琬茜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